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台商回台IPO掛牌上市櫃(F股)的目的何在?心態為何?

資本市場有籌資、資本定價等功能,但仔細想想,台灣股票市場中上市上櫃1千多家公司,以及目前在大陸的台商要回台上市櫃的許多公司,各家企業上市的目的是什麼?真的只是單純想要籌資或取得資本定價而已嗎?

從企業經營傳承的角度來看

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研究數據曾指出,西方社會中只有30%的家族企業能夠順利地移轉至第二代,而第二代傳給第三代成功的則只有12%;而在東方社會,根據2010719日今周刊所載之統計數據,能夠成功傳承給第二代的企業只有15%,而第二代傳給第三代成功的亦只有13%

當第二代不願意或沒能力接手時,第一代創業主只能寄託上市櫃希望引進專業人才讓這艘船繼續駛下去

許士軍說「台灣企業表面上是西方的,實際上是東方的,西方是董事會跟CEO之間是憑契約,委託專業經理人透過市場獲取利潤,但台灣的總經理實際上都是家臣。」為什麼不愛用專業經理人?除了缺乏西方契約制度外,其二是家族永續的觀念勝過企業永續(天下雜誌564期,呂國禎/林昭儀,2015-01-06,「台灣將進入企業交棒高峰!企業二代上課學「接班」」)。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接手管理公司機率還是比較低的

從資本市場籌資的角度來看

試想一個情境,一個獨資的企業主,他的公司各方面都很穩定,而且每年可以提供給他穩定的報酬如果您是這個企業主,您會想要把這種好處分給其他人來一同分享嗎?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願意將賺錢的機會分享給其他人的。(除非是一個入門門檻很高的產業,資本額必須非常龐大)

在台灣的股票市場裡有著這麼一句話,叫印股票換鈔票,簡單的說,企業主將公司推到股票市場,吸引很多的外部股東進來投資,而原始的股東就可以藉由這個機會,將手中的持股賣出,當企業主將原先投資的錢拿回來時,其實這間公司的好壞,就與他無關了,惡劣的老闆甚至可以把拿回來的錢,再去開一家新的公司,再如法炮製,重複同樣的把戲,而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一般的投資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