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韓國電影—《傻瓜》(Miracle of Giving Fool)


今天晚上選了一部老早就想看的韓國電影《傻瓜》(Miracle of Giving Fool
這個“傻瓜”將所有囑託寫在紙上,刻在腦海,從每個清晨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到在大雪中閉上眼前的最後一秒。
這個“傻瓜”從不猜疑,也從不生氣,從不嫉妒,也從不爭搶,從不撒謊,甚至從不為了博得你的好感而刻意的表現自己。
這個“傻瓜”過著最真實的生活,不迷惘,不喪氣,當然他也永遠不會忘了你。
這個“傻瓜”有著自己等待的人,這個“傻瓜”知道照顧妹妹是最重要的事
這個“傻瓜”有著一個願為他妹妹捐出腎臟的朋友

我好羡慕這個“傻瓜”。

只有傻瓜才會坐在山坡上等你10年,
只有傻瓜才會把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認真記住,
只有傻瓜才會收到你送的每一個禮物都歡天喜地,
只有傻瓜才會十幾年裡為你唱著同一只歌。

只有傻瓜才會努力賺錢拼命省錢為的只是讓你過得更好,
只有傻瓜才會為你認真的做每一頓早餐哪怕你從來不吃,
只有傻瓜才會在面對你莫明其妙的厭惡時卻為你流下心疼的眼淚,
只有傻瓜才會在你不屑一顧的餘光中依舊對你充滿著愛和責任。

只有傻瓜才有氣度默默承受你的誤解,
只有傻瓜才會在你開心或煩惱的時候陪你喝酒,
只有傻瓜才會用最幼稚笨拙的方法去努力逗你笑,
只有傻瓜才會永遠對待你像對待自己一樣真實。

他有著自己生活的期待,知道自己的責任,有著真正關心他的朋友。他並不傻,和許多人比起來。 

平淡的故事一樣可以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車太賢在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他塑造的這個“傻瓜”一次一次的打動著我。這個質樸的傻瓜正在用自己平凡的生活去影響著其它人。他的善良、樂觀、誠實、堅持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品質。說起這些品質來,很多人都不如這個“傻瓜”。 

社會的進步加快了人們生活的步伐,人們越來越忙碌,要面對越來越多的事,就逐漸淡忘了自己對生活真正的期待;人們很容易就找到理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人們的圈子更廣了,雖然朋友越來越多,但真正能褪下面具交心的卻沒幾個。

《傻瓜》這部電影讓我明白只有保留著對生活最純真的期待,明確自己生活中的責任,有著朋友的支持,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機的,健康的。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p.s. 願你幸福!

15歲的暑假,剛到美國學英語,在英語課上,我吃力地拼出了快樂(happy),卻怎麼也拼不出幸福(happiness)。長大後才知道,原來「幸福」不是簡單地兩個peopleyihigh,而是即使相隔海角(ness)天涯,還是心懷彼此。

2013年的耶誕節,看完電影後回家,想想,其實之前看過很多類似的愛情電影,每一部都有動人之處,都能夠感動的讓我想寫下些什麼,可總是在繁忙的工作與學習生活中消磨掉那些溫暖的情感。早已忘了一杯熱拿鐵的等待的醇香,早已忘了一朝彩霞的暈開的背影,早已忘了回眸一笑的驚鴻一瞥。

常常被一段不屬於自己的愛情感動,如果有人為了那段愛情期待,我想那個人的心中對愛情還是保有一份純真。曾經幻想著會遇到那麼一個對的人,與君相逢落花時節,我鼓起勇氣做這樣的一個人,等待這一切的發生。雖然過程一定充滿坎坷、曲折,但希望結局能是幸運的。

有些人,或許終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個對的人,又或許當他們明白什麼是愛的時候,而愛已經不在。而有些人,就算知道這就是愛,卻無法勇敢的在一起、說出來,我們有時無法感知對方的感受,所以即使愛到發瘋也深埋心底,我們有時知道彼此相愛,卻害怕是愛在當下,卻有著將來未知的荊棘和波折,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夠放開,抱著愛了就愛了,不顧一切的心態呢?!
  
愛讓人迷失,愛讓人無畏,愛讓我感動!沒有感動,就沒有激情;沒有感動,就體驗不到幸福;沒有感動,就看不見那一輪向你默默微笑冉冉升起在地平線上的旭日。生命中有了感動,就會變得謙卑,變得有生氣,我們的眼睛就能夠發現更多的真善美;生命中有了感動,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千百件事情等待著我們去完成!

我願意看到別人的幸福美滿,儘管不是真實的,但我願意相信是有人就是這樣幸福著的,p.s. 願你幸福!

Sincerely,


Erin Lin
2013.12.25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我是殺人犯》:這個世上壓根兒沒有‘感同身受’這碼子事!

導演站在這樣一個立場上展開想像的:假如15年訴訟期過後,殺人犯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內,是否會掀起洶湧波濤?

這部電影啊直白的說,它只是一部披著華麗外衣的落俗的商業電影罷了。當然,必須承認導演有努力,因為他把動作拍的夠味,一招一式間看的有嚼勁,我想導演是想把這部電影拍好拍精的,但也許恰恰是因為處處著筆,所以處理得處處不得心意吧,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品質感不高,為什麼?且聽我慢慢道來。

電影開始,我是有驚喜的,下雨的夜晚,破舊小飯館的某處坐著一個失魂落魄的臉上帶著刀疤的人,滿腹心事的喝著酒,脖子上有著明顯割痕的飯館老闆娘哀怨的看著他,正當這個人想借酒消愁時,一窗玻璃的撞破撞出了兩個刀疤人的往事,於是,我們便知道了刀疤的由來,也知道了故事的中心。這樣的開頭,無疑很吸引觀眾眼球,於是,我饒有興致的期待下面的劇情發展。

一個連續殺害十餘名無辜女性的殺人犯一直未被緝拿歸案,在刑事訴訟期15年到期後,即使這個殺人犯被抓,也不能被定罪了,那麼如果這個當年的殺人犯突然暴露在媒體的焦點之下,大膽承認自己當年的殺人罪行,媒體,公眾,受害者家屬和員警的態度會怎樣。看到這裡,我想說這個故事想像很不錯,題材大膽新穎,最後的反轉也讓人眼前一亮。

我認為此片最精彩之處,是它在講述一個懸疑故事的同時,真實地展現了員警受害者的家人兇手社會大眾這四種角色的真實的人性。

關於員警和受害者家屬

最讓人念念不忘的,不是愛過的,也不是恨過的,而是你曾經對不起的那個人。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曾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從最負面、傷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潤的情感。所有情感裡面,排的最低的不是憤怒、悲傷、恐懼,而是羞愧與內疚。羞愧與內疚,是警官與(一部分)受害者家屬們對於15年前受害人的情結。正是由於當年的陰錯陽差、抑或說是命裡註定,受害人才遭遇不測。他們內心對受害人的愧疚之情,形成了極近死亡的力量,使他們無法回歸生活,活著的意義只是為了給受害者討回公道。

所以,警官在命案後萎靡不振,15年來耿耿於懷,最終在第17個年頭選擇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讓真凶繩之以法。與2003年的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相比,這個員警更加偏執,如果說《殺人回憶》中的員警在懸案的面前受到極大觸動但最終回歸生活,那《我是殺人犯》中的員警,則在發生懸案那一刻起就已經同受害者一齊乾涸枯竭。能讓一個員警死咬住案件不放,誓要揪出真凶的這種勁頭,確實只有這一種情況下才會發生——員警與受害人有著某種關聯,並且,員警對受害人的死感到非常愧疚。

當然,韓國電影是非常擅長在驚悚緊張的氛圍中添加搞笑輕鬆的情節的。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另一個同樣懷有愧疚的群體上——以富太太為首的受害者家人團體。這個小團體並非當年所有受害者家屬的全部,但是確實是非常特別的一組人。他們以非常原始、簡單的手段去復仇,比如蛇毒,比如十字弓。他們貌似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個性和行事方式,起到了化解觀眾緊張壓抑的觀影感受的作用,同時或許可以理解為是強化受害者家屬15年前已隨受害者一同死去的這一特徵,是本片非常巧妙的一個設置。

關於兇手和社會大眾

在兇手把連環殺人案寫成傳記出版時,媒體和大眾並沒有對兇手進行批判和指責(當然也是因為法律上案件已經過了訴訟有效期的原因)。而後在兇手向受害者家屬謝罪的時候,媒體大眾也大多是懷著‘看熱鬧’的態度。更甚,因為兇手的花樣男子的美貌,竟擁有了大批粉絲,而粉絲團支援兇手的最核心內容竟是“不要懷疑他,他真的是兇手!”。而後的電視臺媒體也利用員警對兇手的不確定這一噱頭,大肆渲染尋找衝突點來策劃節目內容,用以博得更高的收視率。社會大眾和媒體,在兇手的號召下為受害者家人進行捐款,但沒有人問候受害者的家屬,也沒有人關心他們過得怎麼樣,更沒有人覺得兇手殘忍可惡。大家只關心自己的事,只關心當下的事。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那麼,Who cares

真實的世界其實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我是殺人犯》講了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它成功地營造了懸疑、驚悚的氛圍,動作場面和感情戲的完成度也很高,而在觀看這個虛擬故事的同時能讓我體會到銀幕外真實世界的些許冷酷,則是我觀看此片的意外收穫。

但,影片的槽點太多,以至於觀影後期,我心中的星星指數就如二次函數般從最高點處直線下降,比如那雖然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但待在一起就莫名有種喜感的受害者家屬聯盟,比如想要拿刀自衛卻反被掉落的尖刀刺傷胳膊的帥氣“殺人犯”君,又比如“殺人犯”君只穿條內褲外包浴衣在公路上和受害者家屬,員警上演的一部好萊塢動作大片,其間不乏各種特技,甚至可以在高速行駛的車與車之間跳躍自如,看到這,我真想說,這導演真愛開玩笑。

雖然覺得屢次反轉很刻意,這樣的電影BUG超級顯著。但也必須承認偵破、追車、肉搏、飛箭刺殺等商業元素融合得極棒,使得這部電影在極具視覺衝擊力同時,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充滿著各種驚喜。例如拷問人性、血淋淋真相、警官內心疾苦、媒體惡意炒作、腦殘粉絲的無知,與及還原了無辜受害女子死前的痛苦絕望!
 
其次,我覺得導演錯過了一個本應是高潮的點,讓結尾變得乏味,多此一舉,一個90分鐘能拍出來的電影硬是拉成了120分鐘,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惜,那個高潮點就是殺人犯在錄製現場最終承認罪行,和崔警探對峙時的那一刻,如果導演安排崔警探在那一刻開槍,把後面的又一次公路追逐大戰刪掉,或者後面的都刪掉,做成像《七宗罪》那樣的結局,我會對這部電影滿意些,可惜導演並沒有這麼做,這也就造成了這部電影的致命弱點,商業電影的通病——拍符合觀眾口味的,賣的出的,而不是拍少人欣賞的,好的電影。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韓影:【狼少年:不朽的愛】(늑대소년, 2012)(A Werewolf Boy)


好片推薦:【狼少年:不朽的愛】(늑대소년, 2012)(A Werewolf Boy)-少女的浪漫就是純粹且不朽的愛!

跟我英國室友看完【狼少年:不朽的愛】之後,「再次」深深讚嘆韓國電影創作者及編劇對類型電影的熟悉、消化與重新再造的功力。

【狼少年:不朽的愛】講的是關於一個患有肺病的女孩純伊跟著母親和妹妹來到鄉下修養,意外認識並暫時收養前任屋主留下的狼少年哲秀,純伊和哲秀談了一場純純愛戀,期間發生許多大小事件,例如:哲秀的野性、神祕的身世、富家少爺對純伊的糾纏以及想盡辦法剷除狼⋯⋯少年的處心積慮等等。

【狼少年:不朽的愛】題材並不創新,差不多是【暮光之城】加【剪刀手愛德華】的綜合體。有人說本片是韓國版【暮光之城】,我倒覺得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狼少年與純伊的互動過程其實非常完整且更深刻,看完之後會有種淡淡地心動與心痛。而且【狼少年:不朽的愛】的劇情發展與角色設定實在太貼近【剪刀手愛德華】。

相互比較一下,兩部影片都從老奶奶的角度倒敘過往青春、剪刀手愛德華是科學產物、狼少年也是;剪刀手愛德華的愛情不斷受到惡少阻撓,狼少年也是;剪刀手愛德華永遠不會老,狼少年也是;就連狼少年唸著「雪人」童書,都像是愛德華幫愛人鑿刻冰雕時,引發漫天大雪景象的翻版。

只是【剪刀手愛德華】用下雪天講述愛情永遠都在的浪漫;【狼少年:不朽的愛】雖有類似情懷,一如狼少年哲秀對年邁的純伊說:「妳沒有變,妳的臉、妳的嘴、妳的眼睛...都沒有變」,對狼少年而言,他愛的是純伊的靈魂,從來就不是她的外表;可是純伊對狼少年的愛是否同等純粹與強大?年紀一大把的純伊跟孫女說:「男人啊,只要妳稱讚他們一下,他們就會開心的不得了」,接著話峰一轉說:「男人一旦長大便會忘記這樣的情感」,語氣裡盡是失落,感嘆「純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世故化,慢慢變得不單純、變得有目的性。

【狼少年:不朽的愛】編劇用心安排許多細節,無論是藏在沙發底下的牛奶糖、純伊拍打狼少年的頭表示讚賞、字條內容揭露時、朗讀「雪人」童書的約定等等,都在重要時刻發揮「催淚」功效!

雖然我在看完電影有一度的分不清楚,究竟純伊和哲秀是寵物與主人之間的情感,還是人與獸之間禁忌的愛情,不過既然是愛情電影,我們就暫且不管前面的那一種可能佔了多少比例,單以後者來說,這一段愛情,很美卻也很悲悽,原本就不該搭在一起的兩人,卻被老天捉弄似的將緣分糾纏在一起,無論是身處什麼年代,在什麼樣子的文化,終究,真心相愛的兩個人會得不到應有的祝福,深陷在愛情裡的兩人,得有一方做出最痛最難的決定,而另外一方卻是無止盡的等待,等待著奇蹟降臨,等待著那個人的再次出現再次相遇,只是再次的出現,卻已經人事全非,就像純伊和哲秀的別離,就像戰地烽火裡的情侶流離飄盪後的重逢,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劇性結局。愛,說起來簡單,卻不簡單,一個環節的錯誤,就會導致悲劇性的收場,只是愛就像花火,沒有去點燃那引線,怎麼看得到在夜空中綻開的璀璨?即便只是曇花一現,都值得放在心裡紀念一輩子。

我想對純伊來說,哲秀就像一場夢,一場美麗到不想醒過來的夢,但做夢終究會醒,現實是殘酷的,但哲秀不懂,他等了47年,近乎人的一生,學習說話、學習寫字、修補吉他,但就是不離開當初的那個農舍。哲秀對純伊是滿滿的不停止的愛,是真正的純愛。有人說哲秀對純伊不是愛情,只是寵物對主人的心理(畢竟哲秀是狼族),但這不也是種愛情嗎?我覺得男女主角存在的不是單純的男女愛戀,而是一種更接近家人和與寵物之間的親情,兩顆孤獨的靈魂,從敵對地碰撞到彼此依賴、信任和保護。

我推薦這部電影的理由:這是一部能揪住妳我心中那個對純愛有憧憬的小女孩的電影!這部電影演出我們憧憬的愛情,卻也不忘告訴我們:人是逃不過所謂的現實層面!

「等!」是男主角聽懂女主角的第一句話,最終也因為這句話讓兩個人在47年後重逢。女主角年華老去,男主角卻容貌依舊,學會人語的他更實現了為她朗讀「雪人」故事書的諾言。隔天,女主角睡醒後看到桌上放著自己當初寫的「等我,我一定會回來找你的!」的字條,仍決定隨著孫女回到現實的生活中,而哲秀也選擇只是默默地在遠方觀看。

年輕時的我會和不少人一樣認為這「不」是一個happy ending,然而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卻覺得這算是一個「成熟」的結局。愛情在青春的前半段可能是一切,不過到後半段就變成是一個選擇。記得在20歲、有感情潔癖的我,看完電影【鐵達尼號】,原本不能理解:「為何Rose在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生離死別的戀愛後,還能和別的男人結婚生子?」

十幾年後再看【狼少年:不朽的愛】,類似的故事再現,我卻能體會主角的心情:「就算心中牽掛的那段愛情結束了,也不代表要用一輩子來感嘆和贖罪,因為人生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可以帶來幸福的選擇以及需要揹負的生活現實,而且就算不能遇到比當初的最愛、更愛的人,也不意味不能享受被愛或是愛人的滿足感。」

離開男主角已逾47年,就算男主角不嫌棄女主角老去的容貌,基於女人的自尊和自信,她也無法不去面對歲月造成的鴻溝;況且又已經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要經營,任性拋下會給家人帶來多麼震撼的打擊?女主角內心更深一層的思慮或許不是「自私」而是「保護」,因為男主角對她的忠誠和愛戀才會一直遭遇危險,現在的她和社會有更強的連結,如果和男主角朝夕相處,恐怕只會讓愛的人再度曝露於危機之中。而且,自己剩下的歲月不多,我愛的人有天必定看見我的衰亡,那又是怎樣一個絕望的等待呢?

另外,真正的愛是需要學會「放手」的,尤其是當你發現:這樣的愛是有負擔並為對方帶來痛苦時。或許男主角也同樣明白自身可能為女主角帶來負擔和痛苦,不再對她說:「不要走!」而是選擇了:「遠觀並在同樣的地方繼續等待」。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存在」(Being)」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

人在作選擇的時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選擇「不成為自己」,第二種是選擇「成為自己」。第一種選擇顯然比較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習慣偽裝自己、遮蔽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扮演別人所期待的角色,而從來不作真誠的抉擇,因為我們害怕真誠的抉擇會讓自己與他人發生衝突。我選擇「成為自己」,做一個真誠的人,對自己負責、忠於自己。

尼采說過:「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現代人所尊敬崇拜的,大多是功成名就、升官發財的人,亦即不擇任何手段,達到表面上所謂有「成就」的人。這種價值上的選擇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它並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對象應該是什麼樣子。值得崇拜的對象應該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然而,現在卻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因為人格高尚很難做到,並且就算做到了也沒什麼實際利益。

所以啊!我的好朋友,知道我有多感激嗎?感謝上帝,讓我遇見你,真心的,因為我是一個真誠且簡單的人,喜歡就說喜歡,討厭就表現出討厭的樣子,所以說,當我稱讚你的時候,你就是不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知道吧!

昨天晚上,10222日的晚上延續到10223日的凌晨,我們聊天聊到忘了時間,跟你講話很自在,希望你對我也有同感。那麼我這篇文章是為了什麼哪?因為你居然不認識珍·奧斯汀(Jane Austen)!Jesushey, Jane AustenI still can’t believe you didn’t know her.《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我都這樣提醒你了,你還是不知道,我一定要介紹一下她給你認識。

·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216日-1817718日)以描述英國鄉村生活鄉紳家庭中的女性生活與婚姻的文字為著名(尤其是未婚女性的愛情與生活),曾經有人將Jane Austen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並有學者視Jane Austen20世紀以來,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然而這位英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才女,卻在42歲便英年早逝,她終生未婚,卻留下六部不朽的長篇小說,包括:《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艾瑪》(Emma、《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勸導》與《諾桑傑寺院》。

小時候,我在美國唸書,第一次跟美國朋友看了Jane Austen的《傲慢與偏見》和《理性與感性》後,便欲罷不能,一看再看,到學校圖書館翻閱不同版本的《傲慢與偏見》和《理性與感性》。另外,我也看它們的電影,像是Joe Wright 導演的《傲慢與偏見》還有英國BBC發行的《理性與感性》。

在「珍奧斯汀少女日記(Becoming Jane)」這部電影,你可以看到《傲慢與偏見》說的就是Jane Austen自己的戀愛故事。原本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叫「初戀成珍」,我反而喜歡這個語帶雙關的片名。故事講述少女作家Jane Austen的戀愛故事,電影戲情有點像《傲慢與偏見》和《理性與感性》的混合版。

Jane Austen是窮牧師的女兒,有良好教養和學識,而且個性自立,一心找尋自己的真愛。Thomas Lefroy是見習大律師,家境清貧,一家全靠伯父供養;他才華橫溢,但亦驕矜不群,不太好與人「相處」。故事裡的才女似乎一定要配浪子才有劇情。相遇與交往有點像《傲慢與偏見》裡的ElizabethDarcy,是矛盾中帶著甜蜜;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但又好勝逞強。TomJane身上找到純真,JaneTom身上找到世故,但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自由。他們在彼此的愛裡,找到了釋放自己的力量,得到了真正的無拘無束。為了愛情,Jane寧願拒絕有錢公子的求婚,和Tom私訂終身。但愛情最後也不敵麵包,Tom的伯父不贊成這門婚事,而Jane亦無法擺脫有錢家族提親的壓力。同《理性與感性》裡的Elinor一樣,為了Tom著想Jane最後選擇了理智,放棄了和Tom感情。Tom最後娶了有錢女,並做了大法官;Jane拒絕有錢公子的求婚後再沒有談戀愛,把寄托的感情化成文字,成了經典小說的作家。

和她小說的人物相反,現實中Jane Austen自己的感情生活似乎未能如意。一個在小說世界內盡錄人性感情,以筆觸畫出18世紀英國社會矛盾和諷刺的當代女作家,竟然是孤獨終身。這個故事雖然虛構,但也很合理地描繪了Jane Austen的育成故事;而且情節細膩而靈巧,很有Jane Austen作品的風格。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幕,JaneTom的女兒(Jane Lefroy)誦讀自己的作品;和電影開始時少女時代的Jane成了對比。同樣的誦讀,在旁聽的Tom由心不在焉變成全心欣賞。  這個就是愛情的力量:它不單改變了Tom的為人,也改變了Jane的筆觸。是真愛的自由改變了他們。

劇中Jane為自己姐姐寫的詩也令我印象深刻。其結尾式有一句,大意是說姐姐特別吸引,是因為她有著溫柔、細心、聰敏、純真和纖巧的心(...gentle, tender, intelligent, innocent, delicate heart)。Jane Austen筆下的女性以及她自己如此令人傾倒著迷,豈不也是因為同樣的心嗎?(我十分欣賞Jane Austen,她的作品我都有收藏

一開始,我以為Jane Austen的作品中,才子佳人的美好結局都是她對於不幸福愛情的理想投射(那時我還小、不懂事),但是隨著年紀增長以及經歷刻骨銘心的愛戀,我才終於理解她對於美好愛情與創作的執著,更勝於一段沒有愛情但是有保障的婚姻,而這樣的選擇又是多需要勇氣(也需要肚子的同意與支持),更何況在英國那個時代女性就是必須依附在婚姻才能生存,她卻有勇氣選擇創作而拒絕沒有愛情的婚姻。

相信我,有些事情即使經歷兩個世紀的交替,也永遠不會改變-我們仍然全神貫注於愛情、婚姻、友情(特別是好朋友是小三時),在擴展事業、社交禮貌的複雜環境中糾纏,直到精疲力竭卻依然樂此不彼。我覺得Jane Austen在任何一本小說中創造的故事情節真的都有可能與現代生活有所交集,甚至一幕一幕上映。我真的相信並見證!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好片推薦:關鍵救援72小時(The Next Three Days)

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在《關鍵救援72小時》中飾演一位社區大學的文學教授約翰.布列南,與伊麗莎白班斯(Elizabeth Banks)飾演的蘿拉原本是一對恩愛夫妻,與3歲兒子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原本一家和樂的三口就在某個看似平常的早晨,警方突然闖進他們家中,以謀殺上司的罪名將蘿拉逮捕,突如其來的飛來橫禍,讓這個本是充滿愛與快樂的幸福家庭,從此陷入愁雲慘霧的家庭危機之中,究竟蘿拉是不是謀殺上司的冷血兇手,還是她真的只是「躺著也中槍」的無辜受害者?

當妻子莫名捲入謀害上司的兇殺案而坐牢,從警方破門逮人開始,約翰卻從來不曾問過妻子:「妳真的殺人了嗎?」沒有,問都沒有問,在約翰的心中,信念的意志己凌駕了一切。約翰就是相信妻子,自始至終都相信蘿拉絕對是清白的,儘管所有的證據都對蘿拉極為不利,包括替蘿拉辯護的律師在內,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蘿拉就是殺人兇手(其實我在看本片的前1.5個小時內,也曾經懷疑過「搞不好人真的是她殺的!」),只有約翰依舊不肯放棄任何替蘿拉沉冤得雪的機會。

導演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安排主角是文學教授,片中穿插一場課堂戲,教室的黑板上就寫著「Don Quixote」唐吉訶德的大名,電影沒有特意去翻譯黑板上的英文字,只有識得唐吉訶德的人才能會意,鏡頭隨即回到約翰在課堂上與同學間的對話,他直接問「唐吉訶德」的精神為何,一位女學生回答說:「去相信別人的美德,比美德本身更重要。」「是的,沒錯,書上是這樣寫的。」約翰接著問:「我要問的是:『唐吉訶德』究竟在說些什麼?」眼看沒有人答得出來,他直接說出了他的答案:「書上描寫的是理性毀了靈魂,『唐吉訶德』描寫的是一種非理性的勝利,一種非理性的強大能量(It is about how rational thought destroys the soul. It is about the triumph of irrationality, and the power that is in it.)。」

確實,這種信念非常不理性,畢竟警方辦案講究證據-妻子曾在辦公室內與死者大吵一架、殺人兇器上有妻子的指紋、妻子的車子又緊鄰著死者的車子、還有目擊者看到妻子的座車疾駛而去,一切都合乎「理性邏輯」的推論,只差直擊行兇過程的關鍵證人而已,但是約翰卻堅持著非理性的「信念」,沒有人比他更認識妻子的脾氣,沒有人比他明白妻子的為人,「打死也不信」的「非理性」本能,卻因此形成了他所有救援行動的重要動機。是故,當所有能做的上訴都被駁回後,蘿拉殺人罪名定讞,確定入監服刑,萬念俱灰的約翰,決定採取非理性的非常手段-劫獄!

劫獄一定要做好功課:首先約翰拜訪由連恩尼遜(Liam Neeson)友情客串飾演的「逃獄專家」,逃獄專家告訴約翰,每個監獄都有潛藏漏洞的「Key」,除了運氣外加思慮周密的脫逃計劃之外,只要找到那極為關鍵的「Key」,這世上絕對沒有逃不出的監獄,然而真正困難的並不是如何逃出監獄,重點是逃出後要如何從警方所佈下的天羅地網之中全身而退!

《關鍵救援72小時》的故事架構,簡單地說就是一分為二,前半段端看主角費時3年的劫獄籌劃,主角略顯笨拙的低迷氛圍,只見平日奉公守法的大學教授約翰,雖然身材粗壯,但是並無暴力傾向,更從來不曾和黑道交往,從一開始為了買假證件與假護照,不得其門而入的四處碰壁,甚至還慘遭搶劫被痛扁,導演刻畫的就是一場「Impossible Dream(不可能的夢想)」,越是不可能,卻越想去嘗試,這就是唐吉訶德式的「夢幻騎士」精神。約翰靠著搜尋YouTube影片,找尋各種開鎖技巧學習如何製造萬能鑰匙,如何用網球開啟車門,天真的約翰拿著山寨版萬能鑰匙的初次行動,結果差點失風被捕,約翰為了完成計劃的鋌而走險。

至於後半段的劇情鋪陳,則是倒數72小時被迫趕鴨子上架的劫獄行動,相較於前半段的笨拙低迷,後半段峰迴路轉的緊湊劇情,整個就是節奏明快的刺激過癮,再穿插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巧思伏筆,從更換醫生報告、剪斷電話線、變裝球迷、捷運脫逃的一氣呵成,再到高速公路臨檢的隨機應變,甚至是用垃圾誤導警方的諜對諜,突然間約翰從什麼都搞不定的蹩腳罪犯,轉變成心思縝密外加膽大心細的智慧型罪犯!我只能說:「人的潛力真的是無窮!human potential is virtually unlimited!」

親情間的執著信念,也是導演在《關鍵救援72小時》裡,不斷強調的重點精神,丈夫始終相信妻子是清白的,即使妻子曾經明示丈夫該清醒面對真相,但那怕是眾人皆醒我獨醉,丈夫依舊選擇堅信不疑的癡心絕對;逃亡的過程中,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必須拋下幼子逃亡的關鍵時刻,掛念孩子的母親為了阻止父親的決定,就算是要跳車也要以死明志,則是讓人看見母親對於子女的愛;因為父子關係緊張,約翰與父親已經冷戰多年,沒想到父親竟在無意間發現約翰的逃亡計劃,就在即將離別的當下,父子之間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深情擁抱,到之後父親翻閱地圖找尋兒子的所在,儘管是在不善表達情感的冷酷外表之下,依舊是藏不住父親對於兒子關懷的真情流露!

本片的重點在當你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現實之後,你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片子比較長,但從頭到尾都沒有冷場,容易產生同理心,又帶著許多的溫情。把觀眾帶入戲的關鍵,是羅素.克洛的演技。他的話是不多,可是他的眼神會引起共鳴!他對老婆的愛、傷心、不捨、不肯放手…全都由他的眼神傳達,他的緊張、不安與義無反顧、他在決定犧牲什麼的掙扎…通通都是眼神。至於「唐吉訶德」那一段,多虧我英國室友的解說,嗯,不愧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文學博士,我真的是受教了。

中國年期間如果讀書乏了,可以參考看看這部電影,您會有充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