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成本的事前控制【事前控制】:
(一)
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標準:
主要是在產品生產之前,對影響成本的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就是找出『成本動因』啦!】,制定一套適應企業文化的成本控制制度,細化各項KPI指標,分解到各責任部門。同時,相應制定可控費用的管理辦法,做到硬指標、硬任務和獎罰激勵措施並舉,增強員工積極參與成本管理。該制度應盡可能制定得可以衡量,比較具體且可以考核,如果不能衡量差異,就不能界定成本控制結果的好壞,控制過程也就難以控管。該制度應抓到關鍵點,而且數目不宜太多,以便有利於控制。
(二)
建立成本控制的歸口、分級責任制度:
在成本控制的歸口負責制下,各職能部門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分別承擔一定的責任。其中,生產部門負責生產任務的安排、下達,保證完成產量;生管部門(PMC)負責制定物資儲備定額,控制物資的消耗,節約物資的採購、保管費用;管理部門負責勞動的合理組織,制定勞動定額,提高工時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控制工資支出;機電部門負責制定設備利用定額,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設備修理成本,減少維護保養費用;管理部門負責水、電等動力定額的制定和管理,在保證生產需要的前提下,控制動力消耗;其他各有關部門負責與本身責任有關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費用支出。當然,成本歸口控制不應局限於幾個成本指標,而必須同時從增產和節約兩方面著手,才能全面提高經濟效益。
(三)
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責任成本:
目標責任應是建設性、創新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目的是通過實行管理控制來促使全體職工實現企業的成本管理目標。因此,該責任成本應具有挑戰性,而同時又切實可行、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
二、強化成本的日常控制【過程控制】:
(一)
對材料的控制:
1.
對材料的控制,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二是材料價格的控制,而以對材料消耗量的控制為主。
2.
要控制材料消耗量,首先,應按標準消耗量為依據,嚴格實行限額發料制度。各部門只能在規定的限額內分期、分批領用,需要超過限額領用材料時,必須先查明原因,經過一定的批准手續,採用超額領料單進行補償;其次,要實行材料總量控制,即對原來的各種定額實行重新測定,降低各種定額的消耗量,從而達到控制總支出的目的。
3. 對材料價格的控制,主要是控制材料的買價,雖然買價的變動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但從內部控制方面也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簽訂供應合同時,在保證規格、品質要求的前提下,儘量爭取最低的價格;(2)財務部門應要求供應部門嚴格按照規定的價格採購材料,而不應以高價購入生產急需的稀缺材料或其他材料;(3)對於供應單位任意抬高價格,財會部門應拒絕支付貨款的抬高部分。
4. 對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的材料,實行單項控制,即確定主要材料,實行跟蹤考核,並確定每月狠抓一種主要材料降耗作為突破口,徹底消滅浪費現象。提高材料自製加工能力,充分利用車間現有的生產自製能力,進一步提高材料自製加工的能力,做到能自己加工的一律不外出加工,自己能生產的,一律不外購。
(二)
對工資的控制:
1. 對工資的控制,主要是從有效利用工時、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監督工資基金的合理使用等方面進行。
2. 在日常生產中,應根據工時或產量標準分配生產任務,及時正確反映實際產量的標準工時與實際工時,以及工時差異和差異的形成原因,按照責任歸屬,把這些差異回饋到責任者或責任部門,以便結合具體情況,制訂新措施,防止不利差異擴大。
3. 企業必須按照工資政策、定員人數和月工資標準,並根據經常性資金、各種津貼和非工作時間的工資標準編制工資基金計畫。為了控制工資基金計畫,還應對部門下達工資基金指標,控制工資基金的支出,並定期考核。這就要求財務部門配合勞工部門,監督各部門嚴格遵守編制定員,按有關規定來支付獎金和工資,不得濫發獎金、任意擴大津貼享受範圍、增加項目和提高標準;嚴格執行有關工資待遇規定,防止多發的現象;對於加班加點要嚴格控制,必須事先經過領導批准,才能發放加班加點工資。
(三)
對製造費用的控制:
1. 對製造費用的控制,應從有效利用生產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消耗水準等方面入手。
2. 製造費用的日常控制,必須按月編制費用指標,控制費用開支。每月開始前,企業財務部門要會同各有關費用的歸口管理部門,根據季度費用預算並結合各月具體情況,對各單位確定和下達各項費用的控制指標。各部門要在確定的指標範圍內控制費用開支,其中固定費用應按專案控制開支絕對數額;屬於變動費用的,還應結合工時、工人人數、設備數量和產量的多少控制費用開支。財務部門和歸口單位要根據下達指標對費用開支進行監督和檢查,促使費用指標的完成。
3. 實行費用指標歸口分級管理,明確責任單位。實行這一控制方法時,應按費用的性質確定歸口責任單位,對於變動費用部分應分解成若干小指標,下達給班組以及個人,由他們自已控制使用。財務部門是綜合管理一般費用的主管部門,應按期審查各項費用預算,做好綜合平衡工作;經常監督和檢查製造費用預算的執行情況,及時掌握費用升降趨勢,提出節約開支的建議;推動和指導各歸口分級管理單位加強管理,以促進費用不斷降低。
三、檢討成本的事後控制【事後控制】:
成本的事後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續,而事中控制是事後控制的前提。成本有了事中控制,就能在每一項生產費用發生之前或發生之時加以控制,把它限制在合理範圍以內,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事中控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限於一時、一地、一事的單項成本控制,至於總體全域,對於一個時期、一個單位、一種產品的綜合成本進行分析和考核,則有待於成本的事後控制才能有效實施。
(一)
形成一個正式的成本控制報告制度:
應從下而上逐級編制成本控制報告,向企業有關部門報送。成本控制報告的內容同責任單位承擔的成本責任相一致,但應根據例外管理原則突出重要的資訊,而且還要同崗位責任制相聯繫,區分可控費用與不可控費用。報告的形式儘量採用表格的形式,一般用責任單位的實際消耗,同應達到的標準相比較,其差異反映了責任單位的工作品質。有關人員根據這種報告,對自己負責管理的事項,及時掌握執行情況,瞭解產生問題的原因,決定深入調查的重點方向,以及採取何種措施等。財務部門可以建立並完善有關成本台賬制度,將每月的產量、材耗和工資等費用及時收集、匯總編制成成本快報,把成本管理貫穿於生產經營和投入產出的全過程,提高事前和事後的成本監控能力,為企業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詳實和準確的依據。
(二)
開展成本差異調查,儘快採取措施糾正偏差:
成本控制將會使企業管理層注意到目標責任成本控制的偏差,但它只是指出了存在的問題,而沒有說明應採取的措施。那麼,就應該有針對性地採取糾正措施,查明責任者,分別情況,分別輕重緩急,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對於重大差異項目的糾正,可發動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提出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進行各種方案的對比分析,從中選出最優方案,確定方案實施的方法步驟及負責執行的部門和人員,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加以監督檢查。方案實施完成後,還要檢查方案實現後的經濟效益,衡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
建立獎懲制度,把各責任中心工作與物資利益緊密結合:
具體來說,把責任成本指標納入考核範圍,按照“責、權、利”相結合和“多節多獎、少節少獎、不節不獎、超支罰款”的原則進行考核。同時獎懲機制必須健全,促使全員積極參與。根據不同的需求設定不同的激勵方式,例如,對於普通員工的激勵可採取獎罰浮動工資的辦法實現激勵;對於中層領導則以業績的考核為主,輔以精神鼓勵和一定的物資獎勵,即基層的物資獎罰居多,而中高層以精神鼓勵榮譽為主。
成本控制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好壞。一位經濟學家說過:“節省一分錢好比賺得一分錢”,話雖好講,但要將其利用到企業成本管理中並產生作用,則需要企業領導堅定的決心和勇氣,需要企業每一位員工積極參與,需要科學的預算,滾動的、準確的動態管理以及具有激勵作用的獎罰方式等,才能使企業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