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價大貶,牽動購買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TRF屬人民幣的選擇權衍生性金融商品,一般來說,選擇權交易風險遠高於遠匯等避險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中小企業已面臨保證金追繳壓力,由於多數銀行設定的保護價格(即認賠)上限集中在6.2~6.25人民幣,當人民幣觸及6.2人民幣後,僅有將保護價格設在6.25人民幣的企業主還有機會出場。
一個典型的「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操作流程說明如下:投資銀行與客戶簽訂一份24個月有效的合約,假設名義金額為100萬美元,當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市場匯率為6.12,合約執行價格為6.15,合約的保護價格為6.25。合約規定,在未來24個月中每一個月的特定時間,將市場即期匯率與執行價格6.15進行對比,若市場匯率低於6.15(如6.05),則客戶有權以6.15的價格賣出100萬美元;若市場匯率高於6.25(如6.30),則客戶必須以6.15的價格出售200萬美元;若市場價格高於6.15但小於(或等於)6.25,則客戶無需進行任何交割。美元作為交割貨幣,採取差額交割方式。
上述條款有兩點誘人之處。一是客戶有權以6.15的價格在未來24個月內賣出美元,對於每月均有穩定外匯收入的企業來説,等於鎖定了較好的結匯成本。由於合約執行價格一般好過簽約時的市場價格,如上例中6.15的執行價格就好過6.12的市場價,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且雙向波動幅度較小的情況下,這類合約很有吸引力。二是萬一人民幣發生階段性的貶值,且跌穿執行價,企業也不一定虧損。如上例中,若人民幣跌至6.15上方,只要未跌穿6.25,那麼企業對投行就沒有交割義務,企業可按市場價格與任何交易對手進行交易。
當然,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飯,企業獲得如此優惠的條件,其潛在風險就是在市場出現極端情況時,必須按照名義金額的「雙倍」與投行按照執行價進行交割。上例中,若人民幣市場價貶至6.30,則企業的虧損為200萬×(6.30-6.15)=30萬人民幣。人民幣貶值幅度越大,企業的虧損越多,若人民幣在較低的價位維持較長時間,則企業每個月都將發生虧損。這種合約一般需要企業提交保證金,如果企業保證金虧光,投行會強制平倉,也就是所謂的「爆倉」。
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在賭桌上,願賭服輸本無可厚非,但公平的博弈盈虧空間應該是對等的,但在「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的條款中,一般會設立一條對投行的保護性條款,即「合約終止條款」。如在上例中,合約中可以規定,當企業的獲利累積到8000點的時候,合約將自動終止。
假設在合約簽訂後第一個月人民幣升至5.95,第二個月升至5.85,第三個月仍為5.85,由於每個月企業都按照6.15交割,所以企業三個月的實際盈利點數已經達到8000點(6.15×3-5.95-5.85-5.85),此時合約自動終止。合約終止條款的存在實際上對企業的盈利進行了封頂,但極端情況下企業的虧損則無上限。
由於實行差額交割,「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完全可以脫離真實貿易背景,而單純用作對賭人民幣升值的工具,市場上此類合約的名義金額越高,看多人民幣的市場氛圍也就越濃。但此類交易主要在境外市場較為流行,投機者損失的也主要是保證金,其盈虧狀況對於境內市場的直接影響很有限。部分外資機構渲染人民幣貶值的負面影響,可能與其持有較大人民幣衍生品多頭頭寸有關。
人民幣的匯率多是國家操作的,從事實體經營的企業,盡量不要對市場走勢進行單邊賭博,套期保值仍是王道,否則,辛苦勞作掙來的利潤很容易被不期而至的市場波動瞬間吞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