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我是殺人犯》:這個世上壓根兒沒有‘感同身受’這碼子事!

導演站在這樣一個立場上展開想像的:假如15年訴訟期過後,殺人犯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內,是否會掀起洶湧波濤?

這部電影啊直白的說,它只是一部披著華麗外衣的落俗的商業電影罷了。當然,必須承認導演有努力,因為他把動作拍的夠味,一招一式間看的有嚼勁,我想導演是想把這部電影拍好拍精的,但也許恰恰是因為處處著筆,所以處理得處處不得心意吧,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品質感不高,為什麼?且聽我慢慢道來。

電影開始,我是有驚喜的,下雨的夜晚,破舊小飯館的某處坐著一個失魂落魄的臉上帶著刀疤的人,滿腹心事的喝著酒,脖子上有著明顯割痕的飯館老闆娘哀怨的看著他,正當這個人想借酒消愁時,一窗玻璃的撞破撞出了兩個刀疤人的往事,於是,我們便知道了刀疤的由來,也知道了故事的中心。這樣的開頭,無疑很吸引觀眾眼球,於是,我饒有興致的期待下面的劇情發展。

一個連續殺害十餘名無辜女性的殺人犯一直未被緝拿歸案,在刑事訴訟期15年到期後,即使這個殺人犯被抓,也不能被定罪了,那麼如果這個當年的殺人犯突然暴露在媒體的焦點之下,大膽承認自己當年的殺人罪行,媒體,公眾,受害者家屬和員警的態度會怎樣。看到這裡,我想說這個故事想像很不錯,題材大膽新穎,最後的反轉也讓人眼前一亮。

我認為此片最精彩之處,是它在講述一個懸疑故事的同時,真實地展現了員警受害者的家人兇手社會大眾這四種角色的真實的人性。

關於員警和受害者家屬

最讓人念念不忘的,不是愛過的,也不是恨過的,而是你曾經對不起的那個人。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曾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從最負面、傷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潤的情感。所有情感裡面,排的最低的不是憤怒、悲傷、恐懼,而是羞愧與內疚。羞愧與內疚,是警官與(一部分)受害者家屬們對於15年前受害人的情結。正是由於當年的陰錯陽差、抑或說是命裡註定,受害人才遭遇不測。他們內心對受害人的愧疚之情,形成了極近死亡的力量,使他們無法回歸生活,活著的意義只是為了給受害者討回公道。

所以,警官在命案後萎靡不振,15年來耿耿於懷,最終在第17個年頭選擇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讓真凶繩之以法。與2003年的韓國經典電影《殺人回憶》相比,這個員警更加偏執,如果說《殺人回憶》中的員警在懸案的面前受到極大觸動但最終回歸生活,那《我是殺人犯》中的員警,則在發生懸案那一刻起就已經同受害者一齊乾涸枯竭。能讓一個員警死咬住案件不放,誓要揪出真凶的這種勁頭,確實只有這一種情況下才會發生——員警與受害人有著某種關聯,並且,員警對受害人的死感到非常愧疚。

當然,韓國電影是非常擅長在驚悚緊張的氛圍中添加搞笑輕鬆的情節的。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另一個同樣懷有愧疚的群體上——以富太太為首的受害者家人團體。這個小團體並非當年所有受害者家屬的全部,但是確實是非常特別的一組人。他們以非常原始、簡單的手段去復仇,比如蛇毒,比如十字弓。他們貌似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個性和行事方式,起到了化解觀眾緊張壓抑的觀影感受的作用,同時或許可以理解為是強化受害者家屬15年前已隨受害者一同死去的這一特徵,是本片非常巧妙的一個設置。

關於兇手和社會大眾

在兇手把連環殺人案寫成傳記出版時,媒體和大眾並沒有對兇手進行批判和指責(當然也是因為法律上案件已經過了訴訟有效期的原因)。而後在兇手向受害者家屬謝罪的時候,媒體大眾也大多是懷著‘看熱鬧’的態度。更甚,因為兇手的花樣男子的美貌,竟擁有了大批粉絲,而粉絲團支援兇手的最核心內容竟是“不要懷疑他,他真的是兇手!”。而後的電視臺媒體也利用員警對兇手的不確定這一噱頭,大肆渲染尋找衝突點來策劃節目內容,用以博得更高的收視率。社會大眾和媒體,在兇手的號召下為受害者家人進行捐款,但沒有人問候受害者的家屬,也沒有人關心他們過得怎麼樣,更沒有人覺得兇手殘忍可惡。大家只關心自己的事,只關心當下的事。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那麼,Who cares

真實的世界其實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我是殺人犯》講了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它成功地營造了懸疑、驚悚的氛圍,動作場面和感情戲的完成度也很高,而在觀看這個虛擬故事的同時能讓我體會到銀幕外真實世界的些許冷酷,則是我觀看此片的意外收穫。

但,影片的槽點太多,以至於觀影後期,我心中的星星指數就如二次函數般從最高點處直線下降,比如那雖然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但待在一起就莫名有種喜感的受害者家屬聯盟,比如想要拿刀自衛卻反被掉落的尖刀刺傷胳膊的帥氣“殺人犯”君,又比如“殺人犯”君只穿條內褲外包浴衣在公路上和受害者家屬,員警上演的一部好萊塢動作大片,其間不乏各種特技,甚至可以在高速行駛的車與車之間跳躍自如,看到這,我真想說,這導演真愛開玩笑。

雖然覺得屢次反轉很刻意,這樣的電影BUG超級顯著。但也必須承認偵破、追車、肉搏、飛箭刺殺等商業元素融合得極棒,使得這部電影在極具視覺衝擊力同時,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充滿著各種驚喜。例如拷問人性、血淋淋真相、警官內心疾苦、媒體惡意炒作、腦殘粉絲的無知,與及還原了無辜受害女子死前的痛苦絕望!
 
其次,我覺得導演錯過了一個本應是高潮的點,讓結尾變得乏味,多此一舉,一個90分鐘能拍出來的電影硬是拉成了120分鐘,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惜,那個高潮點就是殺人犯在錄製現場最終承認罪行,和崔警探對峙時的那一刻,如果導演安排崔警探在那一刻開槍,把後面的又一次公路追逐大戰刪掉,或者後面的都刪掉,做成像《七宗罪》那樣的結局,我會對這部電影滿意些,可惜導演並沒有這麼做,這也就造成了這部電影的致命弱點,商業電影的通病——拍符合觀眾口味的,賣的出的,而不是拍少人欣賞的,好的電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