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初步瞭解,“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以一個故事來說明:『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杆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瞭解他的心。”』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瞭解別人。但,如何瞭解別人,如何取得開啟心靈的鑰匙呢?這就需要我們擁有「同理心」。
同理心的涵義:
同理心:心理學上指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去體會當事人感覺的心理歷程。Mayeroff(1971)對同理心的說法: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瞭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當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裡,並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模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同理心的相關理論研究:
19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時,指的就是這種行為模仿(motormimicry)。“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empatheia(神人),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鐵欽納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詞與同情區別,因同情並無感同身受之意。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動中,交往雙方有地位高低、尊卑的差別;而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溝通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同理心”是人類溝通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以真誠的、尊重的,積極傾聽態度去關注物件的談話形式,簡而言之,就是在發生衝突,產生誤解的時候,我們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瞭解對方的初衷,消除誤解,給予有效幫助,這也是人們常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同理心在師生溝通中有效運用:
在師生溝通中,學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師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憐憫。那麼,作為教師,對學生做到同理,就是要蹲下來與學生平行看世界,就是要回到學生時代,感受學生的幼稚、矛盾以及無助、驚慌的一面,從而給予理解、給予提醒、給予支持。因為教師只有瞭解學生的心思與想法,才能順利引導他們改正不當的行為與觀念。假如仍然以陳舊、刻板且不和適宜的方式教育學生,就會與學生產生隔閡,失去與學生交流的機會,更談不上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軌道了。
我想孩子們的反常是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失敗的結果。學生是弱者,是無力的、也是無助的,作為一名教師,雖無力改變教育體制,但可以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我正在努力學習以學生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世界”;以學生的心情去體會“他們的心情”;以學生的邏輯來思考“他們的一切”。這樣,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受尊重的權利,從而誘發形成彼此充滿體諒和關愛的教育氛圍,運用“同理心”不等於認同和贊同學生的行為與看法,我們的目的是説明學生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和接納,從而增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覺性。
結論: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瞭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把這種對對方設身處地的瞭解讓對方瞭解。現在我說話前,都練習『以“如果是我”開頭,並運用“同理心”原理』,朝好人緣前進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