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論台灣年輕學者前往泰國發展之可行性:第一章 環境篇

從台灣移工到泰國,成為漂流的異鄉人,外籍移工在泰國圖的是什麼?是為了賺錢!我們必須承認這應該是其中一項主要的動機。當全球化流動成為常態,人們跨越城鄉(中國的北漂族)甚至國界(台灣業界的台幹團、台灣學界的外移博士),到鄰近例如中國大陸、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等東南亞國家當「台幹」都是為了獲取更好的生活。說白了,這些人與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的驅使下大批離鄉到台灣打拼的菲律賓人、越南人、印尼人等外籍勞工,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每個漂流的人,背後都有不同的追尋。不論國籍,我們都是在外流浪擁有兩個故鄉的人;也因為我們都是在外打拼求生存的物種,我們是不是應該創造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環境,能彼此理解包容的空間,互相學習並共同生存?理論上是這樣的,不過很抱歉,事情絕對不是像傻人在想的這樣!

201683日晚上22點,教育系博士班系主任委婉地提醒我:「林老師,我們已經聊了2個小時了,很晚了,要不要早點睡?我們明天早上9點一起出發走去學校,到時再聊吧?」我很誠懇地回答她:「好,那一起睡吧!」啊?這麼直接這麼不拖泥帶水啊?當然,時間有限,妳回妳房裡睡,妳走我關門就睡。但事實上,教育系博士班系主任前腳一走,我馬上出門找路邊攤吃碗麵,順便到學校附近的Big C買瓶水喝。由於我在2015年到2016年期間,有在泰國曼谷的工廠導入內控並執行稽核工作,因此我對泰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還算是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真的是累了,於是水足麵飽之後,我散步回到房間,定了手機鬧鐘後,在沒有棉被和枕頭的床上,倒頭就睡。

201684日早上9點,我依約和教育系博士班系主任一起走到學校,她教我認路,並且告訴我,X學院的哪些老師住哪裡,房租區間及生活機能。X大學本身就小而美,可以想像就算X大學撥了一棟3層樓的建築物(以下簡稱C大樓)給X學院當作大本營,那也一定不大。X學院的博士級或碩士級老師們都在開放式的辦公室空間中工作,各位想像成台灣的高中老師辦公室,這樣您就明白了。目前C大樓2F的兩間教室改裝成兩間辦公室(國貿系本科老師以及金融會計本科老師等碩士級師資的辦公室);3F則全部是辦公室,分別是教育研究所、工商管理研究所(營銷組、金融組)的博士級老師辦公室共用一間,藝術系本科、旅遊系本科、泰語老師的碩士級師資的辦公室共用一間,秘書處一間,會議室一間,X學院的中國事務副校長辦公室一間,碩博辦公室一間。

從辦公室和會議室的分配,可以想像X學院成立四年了,還是採取「打帶跑」的管理方式。「打帶跑」心態明顯地反應在軟硬體投資上,X學院強調投機性、回收快的產業發展模式。「X學院的管理方式和工作量分配一看就不是為了長遠發展而準備的」,一位20168月入職的MBA營銷組博士級師資如是說。工作量和薪資掛勾,工作量以一年計算,而每月薪資分兩次匯入老師們在泰國開的銀行戶頭裡。理論上,台灣老師到泰國教書,泰國學校應該為老師辦理「商務簽證[1]」,讓台灣老師們持著商務簽證入境泰國,辦理工作證之後,將商務簽轉成工作簽(在泰國工作就需要拿工作簽!其實這個也叫商務簽,但憑工作證去辦理,就是工作簽),合法地在泰國工作並繳納泰國的個人綜合所得稅。

但事實真相是,台灣老師們被要求在台灣自行辦理「旅遊簽證」(到X學院報到之後,可以進行費用報銷),持旅遊簽入境泰國,非法打工(由於沒有工作簽無法在泰國開薪資帳戶,X大學開支票支付台灣老師們前兩個月的工資。幸運的是,只要是拿支票,就不用扣稅,前兩個月是拿支票不必扣繳所得稅)。還記得之前提過中國的招生教育機構嗎?他們在X大學的某棟建築物內有設置一個辦事處(以下簡稱透明屋)(不在C大樓裡),透明屋負責帶台灣老師們到移民局將兩個月的旅遊簽轉換成三個月的商務簽,待取得勞工局發放的工作證之後,再帶老師們到移民局辦理一年期的工作簽。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好繁鎖的流程啊?這還是口耳相傳自己留意不要落單,不然就要自己去面對移民局咧。說到這裡,我們得到幾個概念,原來臺灣老師到泰國工作必須經過打黑工的磨練,接著才能光明正大的工作。我們也知道,泰國主要稅收來源,原來是靠辦簽證啊!最後就是,工作環境好像好不簡單好複雜啊!還好我有主角光環護體,8月份入職,總算是在11月份拿到工作簽了。打黑工我有點兒怕呢,要是被捉到可能要監禁一年和罰款1萬的說。


[1] 商務簽是針對赴泰國的商務人士。凡是去泰國聯繫業務、出席會議、參加培訓和進行學術交流不超過90天的,都需要辦理商務簽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