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家位於山東的機械公司,向我傳達其欲借殼上市的概念,並且提出邀約。在下班後(這是我的職業道德啦,怎麼可以在上班時間被別家公司挖角呢?),我們以Skype視訊會議方式初步洽談彼此的想法。想想,將我對借殼粗淺的認識與大家分享一下。
|
中國股市的上市要求並不高,但審批異常繁縟,加上近年來大陸證監會審核新股發行(IPO)速度緩慢,目前約有600多家企業排隊等上市,因此不少面臨下市危機的公司,成為借殼上市的熱門標的。有大批的企業申請上市,但每年的數額有限,而且主機板還要優先安排央企,特別是大型央企先上市。很多企業急需融資,根本等不及,即使借殼上市不能募到資金,還要搭上一筆不菲的買“殼”的錢,但上市以後可以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發公司債等多種方式募資,所以許多企業被迫也好,想圈錢也好,就大量的去借殼ST類公司。
由於借殼上市會涉及到收購上市公司(借殼)及資產剝離與注入的環節,根據當下的市場行情,在上市成本和上市時間兩個方面而言,借殼上市都不具有明顯優勢。就上市成本方面比較,與IPO相比,借殼上市的上市費用更高。原因在於為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買家通常需要支付“殼”的費用。1997年的香港主機板殼資源價格約為5,000~6,000萬港元,現在香港主機板的一般品質的殼公司價格在1.8~2.4億港元之間,香港創業板的殼公司價也達到了0.8~1億港元之間。而一般情況下,直接IPO的費用大約在2,000~5,000萬港元。例如2013年,萬達借殼恒力(00169.HK)在香港借殼上市,其中萬達商業地產以4.66億港元的價格,收購恒力公司65%股權。與此同時,萬達商業地產還接手了2.09億港元可換股債券,共耗資6.75億港元。粗略計算當時恒力的市值只有4億多,那麼“殼”費相當於2億多。
既然,借殼就是借原來那家上市公司的名義,從而實現自己發行股票的目的。那麼,從具體操作的角度看,當非上市公司準備進行借殼上市時,首先碰到的問題便是如何挑選理想的殼公司,通過對26起借殼上市的成功案例分析,殼公司大多具備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市值較小,一般在50億元以下,其中10億~20億占比最高,約有15家。其次,這些殼資源大多是以傳統行業為主,前一年淨資產收益率普遍較低,僅有1家超過了10%,半數以上的殼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了40%。此外,殼公司大多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不高或者股權高度集中,易於協商轉讓,這也是被選中的重要因素。
簡言之,殼公司所處行業大多為夕陽行業,具體主營業務增長緩慢,盈利水準微薄甚至虧損;此外,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單一,以利於對其進行收購控股。借殼上市比自己上市少了很多的審批手續,只要先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然後合併重組,再更改原來上市公司的名稱,以自己公司的名義增發股票,實現上市。
參考資料:
1. 劉持金,「借殼是上市的捷徑嗎?」,2014年08月11日。
2.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借殼上市高燒不退」,2014年8月2日。
3. 嘉凱城(000918)勁曝萬達借殼上市恒力股價翻10倍神話。
4. 陳青松,「萬達為什麼選擇恒力借殼上市」,2013年4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