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內部控制概念之起源

一、 早在西元前36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記載中,就可見內部控制的基本思想以及粗糙的財務管理活動:記錄員要核對付款清單,並在付款清單上打上「點、鈎、圈」等核對符號,表明檢查帳目的工作已經完成。

二、 古埃及法老統治時期,實施「三官牽制」,貨幣存入銀庫時,首先要由記錄官在銀庫外加以記錄,然後接受銀庫出納官的監察和登記。同樣,當收獲季節結束將穀物運進倉庫之前,由監察官監視並記錄穀物裝運情況;進倉時,由記錄官登記每批穀物運進倉庫之前,由記錄官登記每批穀物的數量及種類。這種穀物和貨幣入庫須經記錄官、出納官和監督官幾道環節的做法,具有互相監督以及控制的作用。

三、 古希臘時期,官吏上任前要接受資格審查,任職期間要接受其稱職與否進行的信任投票,任期結束要接受卸任審查,即對其經手的錢財進行稽核交接。

四、 古羅馬時代實施「雙人記帳制度」,某項經濟事項發生後,由兩位記帳員在各自的帳簿上同時記載,然後由他們定期核對對方的帳簿記錄,以檢查有無記載錯誤或舞弊情事發生,進而達到控制資產的目的。

五、 中國最早的內部控制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代,西周掌管會計工作的最高機構為司會,出納工作分為「職內 」、「職歲 」、「職幣 」,其目的在於各職務專於職守、相互牽制,防止舞弊。

六、 13世紀末,「複式簿記」出現後,內部控制的方法有了改變。在當時,作為會計控制的複式簿記是以單純的記帳人與保管人分離的職能分工為基礎。13世紀末,義大利使用借貸複式簿記法。複式簿記與單式記帳法相比較,其主要特點是:對每項經紀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連繫的帳戶中進行記錄(作雙重記錄,這也是此一記帳法被稱為「複式」的由來);各帳戶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對應關係,對帳戶記錄的結果可以進行試算平衡。複式簿記更能反映資金增減變動的來龍去脈,並有助於檢查帳戶處理和保證帳簿記錄結果的正確性。

七、 20世紀初期,股份有限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內部分工越來越細,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分離。為了保護資產,確保會計記錄的適當性,一些企業按照人們的主觀思想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由原先的自發無意識的活動開始逐步走向有意識的設計與執行階段。

資料來源:宋蔚蔚(2010),「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
職內「掌邦之賦入」,即掌管歲入紛向會計書籍,負責登記、考核朝廷的全部財務收入事項。
職歲「掌邦之賦出」,即掌管歲出分向會計書籍,負責登記、考核朝廷的全部財務支出事項。
職幣「掌式法,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餘財」,即掌管餘財分項會計籍書,負責登記、考核朝廷的全部財務結餘事項。

沒有留言: